《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是一本怎麼樣的書?與兩年來的寫作歷程

| |

我與趙胤丞老師合寫的新書: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GTD、子彈筆記、原子習慣、PDCA,重新理解30個生產力實作方法 2024 年 6 月 1 日正式在各大書店通路開賣,三天內很快進入博客來商業新書排行榜第 2 名,真的非常感謝一開始就默默支持我們的朋友。

現正6/21(五)有場以「如何建立以任務為導向的筆記系統」為題的講座,歡迎報名!

書中我們也提供了一個「讀者社團」讓大家加入,很快的在社團中已經收到許多買書朋友的回饋,有讀者說:「(這本書)含金量超高,讀一本等於30本書的精華,方法論反思與實踐、實戰,都在理論以外增加務實的行動以及統整。」同時分享了讓人感動的讀書筆記在新書讀者社群中。

回顧兩年前,為什麼兩位作者要一起做這本書?為什麼是分析各種工作法?

完成《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那一刻,我忍不住打開這本書的專案筆記,捲動到兩年前最初的版本,回顧那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我們兩位作者(電腦玩物 Esor、趙胤丞老師)決定要一起寫一本這樣主題的書籍呢?

是的,那個最初的想法,當然還留在我的筆記中。

那是一張紙本筆記的掃瞄照片,我應該是在某個會議前的等待時間,隨手翻開紙本筆記本,把腦中迸出的某個「想要試試看做一本這種書」的想法寫下來。

回看自己當年的筆記,想起來兩個最關鍵的起心動念:

  • 想要做一本知識學習、研究型的工具書
  • 想要做成圖解、圖鑑
「如何建立以任務為導向的筆記系統」講座,歡迎報名!

以前我的書,主要是分享我自己的一套實踐方法論與愛用的工具,例如《防彈筆技法》就是我自己到目前為止都還在親身實踐的系統。

但是我之所以能夠修改出自己這一套實踐方法論,也是因為從各種不同的經典時間管理方法、生產力技巧中吸取了許許多多的養分。甚至應該說,我先去理解與學習了各種工作法的「心法」後,才去轉化出各種「實踐」的經驗與技巧,並且因為有各種方法論的基礎,所以才能夠在面對各種不同變化情境時,能夠自在地運用不同的邏輯來解決問題。

我也希望能夠在一本書中,帶大家做到這樣的學習與實踐流程。

如果能夠帶大家一起「走一遍」自己如何去理解各種工作法,如何思考落實應用在自己真實情境的方式,以及會如何去反思與提問,最後不只是整理了重點筆記,而是真的可以把這個工作方法「帶走」,在自己身上重新運用。那麼,是不是你我都能擁有更多元的方法論視野,在面對不同需求時,取用適合的技巧,建構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流呢?

而為了讓這樣的梳理更容易吸收,並且更適合一般人去運用,所以一開始我就設定了要用圖解的模式。

可是我覺得這個要需要大量重新研究、實驗開始的計畫,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於是把這個想法跟「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的好夥伴趙胤丞老師討論,沒想到他也有同樣想法,於是一拍即合,我們便開始了這個寫作計畫。

我寫過最痛苦難熬的書,與兩個硬要求:圖解心法、可操作實例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這個《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的計畫不容易,所以想要兩個人合作,並且也沒有要求馬上完成,但沒想到一直寫了兩年,還是超乎我預期的困難。

最大的難點,就是一開始我和胤丞老師就設定了兩個不可以妥協的硬要求:圖解心法,要有可操作實例。

要把一個經典的方法論,變成可以深入淺出的圖解,解釋出最核心的心法,確實沒有我們想得簡單。一開始,我和胤丞老師都覺得這些方法我們自己早就讀過、實踐過很多年了,就把我們的理解寫出來就好,但真的做下去,才發現正因為我們都實踐太多年了,反而有時候會失去了一開始最精要的初衷,所以我們都需要重讀這些經典,不只是為了幫助大家做出詮釋,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校正」,讓我們自己實踐的工作流程更加去蕪存菁。

胤丞老師跟我說他幾乎把手邊時間管理、生產力方法論的書都重讀一遍。我也花了大量時間重讀 GTD、子彈筆記、卡片盒筆記、原子習慣、心流、拖延心理學等等原著,我自己的心態是透過這些重新閱讀,找出自己的迷思,並且思考有什麼更有幫助的突破點,所謂的突破點是:

  • 如果要讓一個大概知道這個工作法的人(因為我們挑選的都是最經典的方法,大家可能都聽過),重新找到理解這個工作法的新觀點,會是什麼觀點?
  • 聽過甚至讀過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落實應用?那麼可以應用的切入點與實際範例會是什麼?
  • 如何把這樣的新觀點、應用切入點,變成一張可以解釋、可以複習、可以記住、可以運用的圖解呢?
  • 能不能夠解答這個工作法通常大家會遇到的實踐問題?

因為上面這些期待,所以我們磨了兩年的時間,早期我們先用 Podcast 節目來聊聊我們有興趣的工作法,嘗試先激盪出一些不同的新觀點。那段時間其實也已經累積了大量的閱讀、實驗,甚至具體的節目產出、文章產出,但我們都覺得還不夠。

中期,我們針對如何做版面設計與寫作的規格,有很多彼此把對方提議打回票,重新討論修正的調整。

在中後期最核心的「寫作衝刺」期(大約有兩到三個月吧!),我們都不得不跟家人協調出自己每天晚上可以寫作的時間,然後我和趙胤丞老師每天晚上視訊會議,一起討論觀點的修正、圖解的設計、文稿的改寫,彼此督促寫作進度,也彼此互相協助支援。

利用書中對各種方法論的解析,組合出適合自己的系統

在讀者社團中,有朋友提到想利用書中提到的知識整理方法,重新調整自己的筆記系統。

這也是《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想要達到的效果,我們不用鎖定在一種工具或方法,但如果能夠利用圖解掌握核心心法,搭配圖表操作的實際案例,其實就能自由自在地套用,更快速的開始落實。

而實踐過程,你還可以回到這本書中每一個工作法的 QA 環節,已經幫大家準備好了實踐過程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症,並提前把可能解決的方法寫在書中了。

我還記得當我把《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的 PDF 版本提供給愛看電子書的老婆讀讀看,她的第一反應是:

「你這本書看起來很厲害,翻開每一頁都有超多重點,好像不能隨便讀過去,不像很多書籍還會慢慢開場或講一些閒話。」

因為這本書,我和胤丞老師就是想要做成百科全書、高知識密度雜誌的感覺。把每個生產力方法濃縮精華,要變成我們自己也會想要隨時翻開來查找、學習、練習的案頭工具書。

我們還把原本快 200000 字濃縮到 130000 字,滿滿 320 頁,希望每一頁的每一段都是一個重點萃取,並且從圖解、實戰表單、反思論述到 QA 解惑,能讓這些工作方法找到新的實踐可能。

最後正式介紹一下這本書《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在這本新書中,我們兩人深入探究了30個經典或新興的生產力技巧,並用圖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帶出這些方法論背後的思考核心。同時,書中搭配了具體實際操作的圖表,幫助大家將這些工具和方法真正落實在工作和生活流程中。此外,我們還提出了許多反思和QA,解答大家在實踐這些方法過程中的疑惑。

我自己的筆記方法、時間管理技巧,本質上也是許多不同理論或系統的融合版本,這更像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工作流程適合的組合技巧。

我通常不需要貫徹卡片盒筆記法的技巧,但可以利用其核心邏輯來整理知識。搭配PARA的專案整理邏輯,結合防彈筆記法的任務撰寫邏輯,建構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第二大腦。

我在實踐每日待辦清單的過程,有子彈筆記的撰寫邏輯,有 Autofocus 的選擇判斷,也結合了間歇性日記的紀錄模式,組合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行動清單系統。

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們從收集、行動、選擇、習慣、時間、專案、覆盤等階段,挑選出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方法技巧,用深入淺出的篇幅,不只是希望能幫助讀者快速學習重點,更希望在這個過程能有效的搭配組合,建構出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最後的最後,聊聊這次封面:

這次新書封面 也有巧思,使用了進度的概念,從25%、33%到99%,保留了1%的彈性,象徵著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也要適度完成當下的工作 ,不被完美心態所束縛。這其實很呼應我們製作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我們決定讓《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成為我們這個當下的產出,是我們對這些方法論重新理解並深入詮釋的現階段最佳呈現,並通過精心設計的圖表和練習表單呈現給大家,這是目前我們最好的版本,利用書中的表單去實踐,利用書中的圖解快速複習,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希望這本書能夠真正幫助讀者提升效率,達成人生的階段目標。

你也想親自跟電腦玩物站長Esor Huang學習如何高效工作嗎?

現正6/21(五)有場以「如何建立以任務為導向的筆記系統」為題的講座,歡迎報名!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437:不想被打敗就加入;不能抵擋 AI,就與AI雙贏 f.t McKinsey|科技博士李啟龍:「大人機時代」來臨,學會這幾種能力不用怕

科技創業週報 #438:「換位思考」的面試攻略|成就感一定要用身心精力換取嗎?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