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am:一個你沒聽過,卻是網紅最愛用來送禮、辦比賽的秘密武器

| |

「別忘了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很多 YouTuber 會在影片內呼籲粉絲追蹤帳號除了口頭呼籲外,行銷平台 Gleam.io 讓使用者可以舉辦比賽,粉絲只要完成指定任務後就能送出大禮。

Gleam.io 讓 giveaway 充滿「挑戰性」

澳洲新創「Gleam.io」讓 YouTuber、部落客、直播主等透過舉辦比賽,就可以用「好禮大方送」(giveaway)的方式吸引粉絲關注,這些挑戰指令不但簡單也很有效,譬如追蹤 Twitter 帳號可以獲得 999 點、追蹤 Twitch 帳號可以獲得 999 點、在 Facebook 上分享也可以獲得 999 點等。共同創辦人史都華·麥克恩(Stuart McKeown)提到,雖然透過 Gleam.io 可以快速增加粉絲數,但比賽的獎項也需要提供符合受眾喜好,譬如如果是遊戲實況主希望吸引更多 Twitch 玩家追蹤,可以提供電競椅或周邊商品,才能實質回饋給長期追蹤的粉絲,也避免吸引到只是純粹為了獎品而參賽的人。

粉絲只要完成指定任務,譬如追蹤 Twitch、Twitter 帳號就有機會抽中大獎。圖片來源:Gleam.io

使用者除了可以用 Gleam.io 提供的工具 Competitions,在網路上發起 giveaway 的線上挑戰讓大家參與,也有另外三種行銷工具讓使用者可以有效留住粉絲,譬如 Captures 是一款跳出視窗(popups),讓人點擊網站後跳出是否訂閱電子報的視窗,可收集大量名單;Galleries 可以讓比賽的參與者上傳完成任務的照片,增加社群參與互動;Rewards 功能類似 Competitions,參與者只要完成一項指定動作就可以獲得優惠券、pdf 檔等等。

一名 YouTuber @ashnichrist 拍攝影片分享自己使用 Gleam.io 的心得,她提到使用 Gleam.io 的確可以快速吸引到大量關注,但也發現當比賽一結束後,粉絲數出現突然下降的狀況,因為當中不少人是參與完活動後就取消追蹤帳號,因此她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以類似的方式參與互動,建議使用者可以先透過舉辦小型的比賽試水溫,而她認為較好的方式是找到願意贊助商品的廠商,而且舉辦比賽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月以免失去熱度。另外一位使用者則提到,Gleam.io 讓參與者可以在同個頁面登錄不同的社群帳號,降低轉換的成本,增加參與者的完成意願。

使用 Competitions 可以免費舉辦比賽,但免費版的功能只能追蹤 10 個使用者的行為,如果希望獲得更多參賽者的資料,可以購買升級版本,費用是從每個月 10 美元(約新台幣 300 元)起跳。除了舉辦 Competitions 外也可以一次擁有 Gleam.io 旗下四款服務的功能,購買全套的費用則從 97 美元(約新台幣 3,000 元)起跳。

從優惠券平台開始的創業路

Gleam.io 成立自 2013 年,當初共同創辦人 Mckeown 擔任 SEO 分析師長達七年時間,期間他有了打造網路行銷平台的想法,加上在 2000 年時,當時網路盛行優惠券行銷,於是他投入了業餘專案希望做出優惠券平台,期待能透過自給自足(bootstrap)的方式創業,於是他在 Meetup 上認識另外了後來 Gleam.io 的另一位共同創業者約翰·舍伍德(John Sherwood),兩人於是攜手合作。

起先他們的優惠券平台運作還算順利,正式推出三個月內就有 30,000 美元(約新台幣 90 萬元)的月營收。當時 Google 更新了 Panda 演算法(algorithm),Panda 演算法旨在改變內容農場、字數過少或付費廣告比例過高的網站排名,這重挫了 Mckeown 和夥伴的業餘專案,迫使他們放棄改找新的創業題目。過程中他們嘗試了許多題目,卻都以失敗收場,但從這些經驗中悟出兩個道理,第一、不要依靠別人的產品、系統來打造自己的服務。Mckeown 解釋,使用別人的系統充滿變數,如果別人的系統出了狀況將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產品;第二、一家成功的企業能夠為客戶及市場帶來獨特的價值,Mckeown 認為優惠券平台雖然是門好生意,但沒辦法跟競爭對手做出差異化。當時 Mckeown 他們手上同時有一項專案正在進行,利用群眾外包的方式,比較分析各家虛擬主機(web hosting)的網站,他們將優惠券平台跟這項專案結合,最後誕生了 Gleam.io 的雛形。

正式推出 Gleam.io 後,Mckeown 他們一開始鎖定部落客,並透過 Twitter、電子郵件等方式主動聯繫,雖然在三個月內的時間就有了 100 位部落客願意合作,但 Mckeown 希望除了提供免費版外,如果要升級的功能需要付費,他認為部落客無法接受一個月 149 美元(約新台幣 4,000 元)起跳的定價,因此轉而跟其他領域的網紅,後來他們與遊戲直播平台 Twitch、電商網站 Shopify、電子郵件行銷平台 MailChimp 合作,才有了快速成長,其中遊戲直播平台也成為他們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

Gleam.io 可能遊走在 YouTube 的政策邊緣

Gleam.io 漸漸打開知名度後, 2019 年底時卻發生了爭議,當時一些 YouTuber 發現自己拍攝跟 Gleam.io 相關的影片遭到 YouTube 標記為黃標,原因是內容充斥垃圾訊息,YouTube 官方後來在 Twitter 上解釋,他們並不禁止大家 giveaway 送好禮吸引粉絲,但禁止連結到利用比賽大量衝高粉絲數的網站。

Gleam.io 也在官方網站上標示,接下來是否可以在 YouTube 上使用 Competition 功能還是未知。不過我們可以想見,未來大方送、舉辦比賽不只在 YouTube 上,任何社群軟體只要有直播功能,也許都能看見 Gleam 帶來的網紅經濟效應,市場上功能類似的工具也將越來越多,譬如 Woobox、Rafflecopter 等。Gleam.io 創立以來七年,靠著自給自足的方式創業,沒有拿過創業投資基金,過去我們撰寫過類似的創業故事,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創業方式感興趣,歡迎來看過往的文章。


【參考資料】

Gleam Blog

YBF Success Stories: Gleam.io.io, the Most Successful Aussie Startup You’ve Never Heard Of

215: Navigating the Unpredictable Journey From Failure to Triumph, With Stuart McKeown, Co-Founder of Gleam.io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232:Git Commit 訊息這樣寫會更好

《星箭廣播》57 集——「往東,然後向右轉。」Google 地圖的故事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