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15:如何架構系統打造數據王國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五年前,前 Y Combinator 總裁、現任 Open AI 執行長 Sam Altman,因為不滿於媒體一直認為科技公司的估值都只是泡沫,寫下了三點他認為在 2020 年 1 月 1 日前會達成的科技公司估值成長,並與創投人 Michael de la Maza 對賭,只要有其中一點未達成,他就要捐出 10 萬美元做公益。

結果呢?Sam Altman 只預測中兩點,必須得捐 10 萬美元給 Michael de la Maza 指定的慈善機構。但藉由回顧這場耗時五年的賭局,也足以看見這些科技公司在過去五年間的高度成長。

by Matt
[podcast] Titan 的購物頻道:2019 年我們買了什麼科技產品?

關心科技趨勢的你,2019 年有購買什麼科技產品嗎?主持人 Maxine 戲稱本集是「Titan 購物頻道」,兩位主持人將會跟大家分享他們在剛結束的一年裡,買了哪些硬體和軟體產品。

Titan 跟 Maxine 在 2019 年購買的科技產品,大多與學習和生產力有關,從抗噪耳機、電子書閱讀器、電腦配件到 Mesh Wi-Fi(網狀網路)產品等等,Maxine 和 Titan 也分享了他們在評估、購買上的一些建議,有興趣的聽眾可參考我們於文末列出來的連結。軟體的部分同樣不脫生產力的範疇,Maxine 和 Titan 分享了他們整理筆記、電子報和 RSS 訂閱等等的軟體和服務,Titan 另外推薦了一個拍照 app。
[中] 17 Media Technology/17 Media 資料生命週期概述

「任何從事數據工作的人,尊重數據結果,並分析形成結論。」但到底科技公司是如何蒐集、整理、分析並利用數據的呢?

在這篇文章中,讀者就可以一窺 17 Media 目前在使用哪些工具來架構系統,讓資料團隊能用這套系統打造一個數據王國,並從大量蒐集而來的數據中,提供優化公司產品以及經營策略的洞見。文中也分享到在實務上,17 Media 是如何藉由分析蒐集到的數據,進一步檢視新功能使用率的範例。
[英] 創投 Fred Wilson 對未來十年科技趨勢的預測

我們過去曾在〈你應該要認識的矽谷群俠 — — 推薦給科技人追蹤的人物與部落格〉介紹過 Fred Wilson 這位筆耕不輟的知名創投 Union Square Ventures 共同創辦人,以及他很敢寫文章做預測這件事。

Fred Wilson 在最近這篇文章之中,就提出十點他對未來十年的各種預測,其中包含:氣候危機將使得資金流入核能或太陽能等與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科技、去中心化的網路服務與應用將日漸崛起、蔬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將成為主流,且食品工業的重心也會從農場轉至實驗室、隨著公司與國家掌握大規模的監控科技,在未來十年內,隱私相關的消費性科技產品將成為顯學。若想知道更多 Wilson 的預測,也歡迎點入文章閱讀。
[英] 找出最重要的兩件事,讓客戶的回饋有效幫助產品開發

曾擔任 IFTTT 的產品管理主管,現任教育新創 Clever 產品總監的 Brett van Zuiden,在本文中提到在他過往的 PM 生涯裡,常常面臨一個狀況是:業務與客服會從客戶端獲得產品調整的大量回饋,但當他們轉達給產品團隊的回饋卻常常被忽略,導致他們不願意回報回饋,最終落入產品開發無法迎合客戶所需的惡性循環。

針對這種狀況,Brett van Zuiden 建議了一個看似簡單但有效的解方:請面對客戶端的同事定期整理出產品最需要改善的兩件事。這麼一來,不僅幫助他們進一步釐清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與重要性,產品團隊也不至於被大量的修改建議給淹沒,但又能理解客戶真實的需求,並從最需要改善的地方開始著手。
[中] KT Huang/從 MVP 到 PMF,創業公司必經之路

「如何在資金用完之前,找到正確的產品並成功銷售出去,絕對是新創公司存活的最大關鍵。」這句話看似老生常談,但究竟要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卻往往讓新創團隊們傷透腦筋。這篇文章的前半段,就談論幾個找出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並達成 Product-Market Fit (PMF,產品/市場契合度)的手段。

但編輯覺得本文有意思的地方在後半段討論達到 PMF 的新創,為何總會經過一個很長的陣痛期,並在資金、人力等層面遇上難以跨越的鴻溝,而此時新創又該如何跨越鴻溝呢?作者也提出三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podcast] 從早期 Google 設計師變成創業者,Braden Kowitz 的心路歷程分享

Range 共同創辦人 Braden Kowitz 的職涯發展,在科技業中可說是十分罕見:他是 Google 很早期的設計師,但其實是資工出身(但有人機互動的碩士學位),設計的相關知識都是邊做邊學。而在 Google 負責 Gmail 等專案的設計領導人數年之後,被延攬到 Google 創投擔任設計合夥人,也是創投界中少見設計出身的合夥人。後來則成立 Range 這間新創並擔任產品設計總監。

編輯在收聽本集 Podcast 的時候,覺得有幾點值得分享給大家:一個是他談到他是如何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對其職位的價值有更深的理解。他也提到作為創投圈少有的設計合夥人,他是如何思考設計在新創公司所扮演的角色。
[中] Alpha Team/快速原型製作的無限可能

團隊裡最聰明的人提出的猜測,難道不用經過驗證嗎?一群人中,往往意見的主導權會落在最聰明或是最有權威的人身上,儘管提出的理由看似合理,但猜測跟現實結果恐怕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快速原型製作」 (Rapid Prototyping)先驅紀良育,就曾在 Google 內部會議上跟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 意見相左。此時他就透過快速原型製作,讓所有與會人員能藉由實際的測試,集體同意推翻 Sergey Brin 原本的結論。

「快速原型製作」的精髓其實在於把推測(Conjectures)轉換成實驗(Experiments),藉此獲得實際的經驗(Actuals),來輔助決策(Decisions)。而要如何運用快速原型製作的思維,這系列文章都有更深入的分享。
[英] 立志於開源的 SaaS 服務公司 Sentry,如何避免不賺錢的惡夢

開源專案如何維生,一直以來都是討論開源文化的重要議題。營利導向的企業,要如何在商業利益與開源價值之間達到平衡,那更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常被雲端服務商「利用」的 SaaS 公司。而選擇恰當的授權條款,可能會是解方之一。

新創 Sentry 的首席工程師 Armin Ronacher 在本文中,就分享他在面臨開源與商業兩難的心路歷程。其中在討論 Sentry 為何決定將授權條款從 BSD 3-Clause License 調整為 Business Source License (BSL) 的背後脈絡,值得關注開源議題的讀者深入閱讀。


.

Previous

《星箭廣播》39 集——從業餘專案到「一人公司」,podcast 搜尋引擎 Listen Notes 的故事

忘記資料放在哪個雲端硬碟?FYI 讓你一鍵搜尋找到檔案!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