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80:我怎麼成為 Apache Committer?開源社群第一課

| |

Hiya 各位讀者,

上週我們刊出設計師 Pablo Stanley 創辦的插畫平台 Blush 後,同事好奇「為什麼現在科技產品的插畫風格都那麼像?」

對啊,你有注意過那些頭部很小、四肢很長、身體很大,全身色彩斑斕,總是面帶微笑、手舞足蹈,不是拿著畫筆就是在聽音樂,永遠悠哉快樂的人形嗎?他們是怎麼漫溢整個網路世界的⋯⋯ 🧐

YouTube 頻道 Solar Sands 提供了簡單的解釋:這類插畫圖形簡單,大多採取向量格式,可以快速量產、複製,製作彈性,這是很大的優點。另一方面,這套視覺語言可愛、單純、無害,為了不冒犯任何族群,乾脆創造根本不存在的人物角色,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烏托邦裡,符合企業想要傳達的形象(怎麼有點毛毛的)。

你喜不喜歡這類插畫呢?或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回信聊聊!

Liz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02 | 傳說中,工程師沒有這個網站就不會寫程式(ft. Richard)

我們再度邀請 iCook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李致緯(Richard) 來上節目,聊聊那個傳說中「少了它工程師就不會寫程式」的網站——Stack Overflow,就算你沒在碰程式,很可能也早就逛過其他 170 個姐妹站的其中幾個。為了做好「關於程式問題的問與答」,Stack Overflow 投入非常多的心思在機制設計,例如積分夠多的使用者可以「編輯別人的問題」,這在其他論壇裡是少見的;又或者很多問題一提出來,甚至都還沒被幾個人看到就被人「關」掉了,這些設計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沒在寫程式的聽眾,我們為大家準備了重要的議題:如何提問。Richard 除了分享他多年來使用 Stack Overflow 的心得,也會在節目後半段分享新手該如何提問才不會被噓爆,並且得到有用的答案,而這些心法同樣適用於其他非程式開發的問題。
[英] 科幻小說家姜峯楠:也許「奇點」永遠都不會來臨

我們在上一期電子報推薦了科幻小說家姜峯楠的一次採訪,他認為目前研究方向開發不出真正的 AI,為什麼呢?他在《紐約客》寫了一篇文章解釋。文章一開始他引用了中世紀哲學家與神學家 Anselm 提出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以及數學家 Irving John Good 提出的推論,認為我們終究可以開發出擁有超越人類智力的機器,同時那部機器也會是人類的最後一項發明,因為接下來機器就會接手,自行開發出越來越聰明的機器,出現「智力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奇點」(Singularity)。

但姜峯楠並不認為機器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聰明,至少不是按照目前我們猜想的方式,他在文章裡以各種方式,包含運用工程師熟悉的程式問題,試圖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具體來說就是我們人類文明)與發展 AI 做為對照來說明論點。打頭陣的第一個例子就很有趣:假設我們認為「越來越聰明」是這樣運作的:假設今天有人的 IQ 高達 300,而且可以把別人變得更聰明(例如 IQ 350),接著再由更聰明的人進一步讓其他人變得比自己更聰明,如此循環。但我們的真實世界是這樣運作的嗎?姜峯楠認為顯然不是。
[英] 我該做這個 SaaS 產品嗎?一份自我拷問的清單

在創業圈打滾 15 年的作者 Dan Hulton 以 JavaScript 入門工具包 Nodewood 作為他的 SaaS 創業,剛好最近在思考下一個產品,他不希望只是實驗或玩票性質,所以他分享了自己怎麼評估一個產品點子的問題清單,確保在「頭洗下去」之前都考慮過各種優劣勢。

這份清單總共有 20 個問題,包括你的客戶會定期使用這個產品並從中看到價值嗎?你有和潛在客戶打交道嗎?你能夠保持開發這個產品的動力嗎?如果發生大當機可能攸關公司存亡嗎?需要花大量時間做客戶服務嗎?一旦自我拷問,相信很多開發產品的創業想法會更清晰的。
[中] Anny/【硬塞 IG 研究室】編輯自產內容日更貼文我們怎麼辦到?背後產製流程導入公開

科技媒體 INSIDE 編輯每天要產製大量知識圖卡,為了簡化工作流程,設計師利用 Figma + Google Sheet 開發了一套 Instagram 系統化工作術,先設計好幾套圖文版型,編輯在 Google Sheets 上輸入對應文字內容,即可產出圖片,而且還能自動根據圖片位置彈性排版,再也不用為跑版抓狂。

這套工作術大大提升效率,達成禮拜一到禮拜六天天更新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把重複的事情交給軟體做,編輯跟設計雙方都解脫了。INSIDE 這篇文章有 step by step 詳細圖解,推薦需要日更圖文內容的讀者學起來。

📌 如果讀者也有運用軟體推動工作流程自動化或最佳化的經驗或案例,也歡迎回信跟我們分享!⚡
[英] 優秀的 PM 找人驗證自己,強者 PM 找人反對自己

Shreyas Doshi 曾在 Yahoo、Google 擔任 PM,目前落腳 Stripe。擁有十幾年 PM 資歷的他,分享了好 PM(good PM)與強者 PM(great PM)之間的 30 個差異,我們羅列了幾個特別的角度提供讀者參考:

– 好 PM 傾向基於邏輯而且理性的世界觀制定產品決策,強者 PM 將邏輯與理性當成工具箱,同時明白,人們更常被情感驅動,而不是邏輯。
– 好 PM 找尋值得信賴的同事驗證他們的想法,總是在問「這樣做合理嗎?」;強者 PM 則讓同事輕易反對自己的想法與直覺,他的提問通常會是「我錯在哪裡?」
– 好 PM 是出色的問題解決者,強者 PM 則是問題預防者,他們能夠清晰的辨識哪些問題可以事先避免,哪些問題該解決,哪些問題不該解決。

不只 PM,這些建議也頗適用於職場各種角色,對於拓展思考頗有幫助。
[英] 新創高階主管轉職 individual contributor:這不代表「低就」

Sumit Kumar 原本在 BMW 和戴姆勒合資的共享汽車新創 SHARE NOW 擔任工程總監,後來去 Stripe 當獨立/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外界看他這樣的職涯轉變是低就了(step down),但他覺得除了xx長、xx 經理/總監等頭銜,這兩種職位只是角色不同,重點仍在於工作內容和影響力,也不代表要在薪資上妥協。

individual contributor 雖不負團隊的管理責任,但更需要自我管理、專注在具體而非戰略性的任務,並提升個人的技能。Sumit Kumar 對兩種身份的切換感到很自在,所以網友問他是否會出於習慣涉足管理,或囿於目前 IC 身份而提醒自己不要越線?他是這樣回覆的⋯⋯
[中] Byron Hsu/Open Source 開源社群的第一門課 | 如何成為 Apache Committer

成為全世界最大開源組織 Apache 的 Committer 的第一手經驗來了🙌 Byron 分享開源專案內部如何運作,以及成為 Committer 的心法(👀過程中他也利用 Notion 來管理專案的資訊。)以前他覺得有很多星星就足以稱得上「世界級」專案,但後來逐漸認知到軟體專案最重要的是影響力,例如是否被大型企業採用或解決什麼難題——而 Apache 底下的專案就很符合。「Apache 專案都有那麼多厲害的人維護了我會不會找不到事做?」Byron 認為絕對不會,但怎麼一直「找事做」是有技巧的㊙️

最後,作者想告訴未來有志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大學生:「做專題」或許不是唯一選擇,若能在大型專案發光發熱,成為 Committer / PMC 的收穫也很寶貴。而且做開源專案很燒時間,所以他也建議騰出一段空閒時期密集衝刺,更有機會往 Committer 靠近🚀
[中] Merci Kuo/壞設計浪費你時間,好設計幫你高效完成任務:國立臺灣圖書館 館藏查詢系統 Redesign

大家應該用過沒有 RWD 且畫面亂到不忍直視的系統吧🤣 作者 Merci Kuo 當時常用的臺圖館藏查詢系統就是這種,好不容易等到改版上線,終於不用兩指狂放大看手機畫面,但,Merci 認為新系統視覺上雖有明顯進化,資訊設計與使用者體驗上卻……。

作者以自己習慣的情境加上設計師的角度,探勘哪些是壞設計,並提出好設計的可能。所以 Merci 透過易用性測試發現問題,例如找使用者並給予任務,邀請對方邊操作邊說出自己的任何想法;另外從頁面目標、測試結果、發生頻率表等不同維度評估方式,排出建議修改的優先序。(註:本文原刊於 2019年)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Matese Fields on Unsplash

Previous

《星箭廣播》103 集——從此之後這裡叫矽谷:八個叛徒、三家創投,與數不完的新創公司

無關矽谷、沒有「西方世界」的科技媒體《Rest of World》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