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讀者:
不知道你平常上網會開很多分頁嗎?這時候要找特定分頁是不是有點困難?編輯就是那種會開著幾十個分頁的人,過年期間發現一個不錯的瀏覽器延伸套件 Omni 想跟各位讀者分享,它可以用快速鍵叫出搜尋框來搜尋已開啟的分頁,更棒的是它還能搜尋瀏覽紀錄和書籤,甚至還整合了許多今日常用的 web app 如 Google Docs、Notion 和 Figma 等等,可以直接在 Omni 執行諸如「開啟一個新的 Google Sheet」等指令,速度也相當快。
Omni 支援 Chrome 和 Firefox,編輯測試過的 Edge 也支援。唯一要注意的是 Omni 只有在瀏覽器有打開網頁的情況下才能操作,它在瀏覽器的設定頁面或是空白的啟動頁面下是無法啟動的。至於使用 Sidekick 瀏覽器的 Julie 跟 Liz 則表示她們早就有在用類似的內建功能啦 XD
祝大家新年開工順利囉!
Titan
[英] 遲來的 iPhone 13 Pro 相機評論:「軟體」有點越界了
作者 Sebastiaan de With 是 iOS 相機 app Halide 的設計師。他在這篇晚了許多的評論文章裡從 iPhone 13 Pro 相機的硬體和軟體––或者我們可以說拍照系統?––去分析蘋果新的相機科技,以及這些改進和新特性對攝影者的意義。他認為從此以後,身處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時代的攝影師們應該要更有意識地決定是否讓軟體介入、介入多少。
他指出,iPhone 的系統會自行決定要用哪一個鏡頭去拍照,即便你以為自己選的是望遠相機(telephoto camera),蘋果有時還是會用主鏡頭拍照、處理後再才切成讓人以為是望遠相機拍攝的照片。就算你是拍 ProRAW,蘋果也還是會這樣做,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Google Pixel 的相機––他們甚至直接標榜「RAW」。Sebastiaan de With 認為這種設計是越界的,或許相機系統認為攝影師選錯鏡頭,但軟體不應該插手,而是接受攝影師選擇使用那個鏡頭去拍照。在文章後面 Sebastiaan de With 寫道,隨著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越來越複雜,軟體的決策權甚至開始大過創作者。以 iPhone 13 Pro 來說,他越來越常覺得軟體所做的決策跟他自己的創作想法相左。
測試產品功能時,如果只用軟硬體先進、效能優異的裝置測試,很可能會陷入「倖存者偏誤」的陷阱裡,白白流失一票潛在使用者。本文作者 Eric Bailey 是一名長期倡導包容性設計的開發者,他建議,務必找一台「爛電腦(craptop)」測試網站,確認即使裝置環境多糟糕,網站核心功能都能作用。
也許有時常常陷入「用爛裝置的本來就不會是我們的使用者」的迷思,但其實即使裝置本來再怎麼強大,還是有可能遇到故障不靈光的時候,他們很可能就是被拋下的人,只根據網站數據後台裡監測到使用者行為判斷網站是否運作良好,遠遠不足,因為可能有一群人根本連上都上不了你的產品。作者呼籲,一整年 260 個工作天,總有一天可以用爛電腦連結自家產品,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體驗。
「買了最便宜的印表機,後來才發現得花更多錢買墨水匣,雖然理性知道換比較貴的印表機反而更划算,但沉沒成本謬誤還是讓大部分人維持原樣。」作者 Cal Paterson 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他回顧學生時期的這段打工經驗發現,這其實就是披著產品外衣的訂閱制服務。
作者從資本支出(capex)和營業費用(opex)談起,在他看來,公司購買軟體的支出應該要算營業費用、軟體實際上更像負債而非資產。他認為「假產品·真訂閱」的關鍵特徵在於是否需要連接網路,例如智慧電視。最後作者提到有些企業透過迫使合作夥伴和客戶做出不良的財務決策而讓自己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像是近年越來越多從買斷變成訂閱制的 SaaS,他以 Adobe 為例也在 Reddit 和 Hacker News 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44 | 聲音科技特輯:把語音導覽做成 Podcast 會怎樣?(ft. 北師美術館)
Titan 曾經在 101 集聊聲音科技時跟大家分享他去參觀《不朽的青春》時使用語音導覽的體驗,這回我們邀請到《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背後 MoNTUE北師美術館的兩位館員 Elanor 和王怡心來談談把語音導覽做成 podcast 的經驗。
當年《不朽的青春》是透過 Facebook Messenger 進行語音導覽。這次《光》展覽將語音導覽錄製成 14 集 podcast,不僅提早在展前上架,還提供了華語和台語兩種版本。兩位來賓會跟大家分享兩次不同方案的企劃和製作過程、比較兩種方案的特點和限制、他們怎麼進行改良,以及兩次展覽的觀眾又是怎麼反應,從數據方面可以看出什麼不同等等。
Titan 也會從聽眾和 podcast 製作人的角度跟大家分享 podcast 做為語音導覽的媒體,可能有哪些需要考慮的地方,例如當你精心製作的背景音樂遇到習慣調快播放速度的聽眾會發生什麼事⋯⋯
[英] 好羨慕它能洗版!字謎遊戲 Wordle 的 UX 解析
「Wordle」猜字遊戲的熱潮已經持續幾個禮拜了,你是不是跟編輯一樣還是玩得樂此不疲?無論你依然癡迷、還是已經玩膩了,都可以來了解一下背後造成洗版的可能原因🟩🟨。UX 專家 Joe Bernstein 分析,Wordle 的一切就是這麼「剛剛好」,簡單易懂的導引、「剛剛好」的門檻,不需要登入、下載,沒什麼索討隱私的心機花招,而且只要瀏覽器沒清 cookie,就能提供連續的分數紀錄。
另外,使用者輸入單字時以及的微動畫也令人心動,Wordle 的簡單純粹,其實還蠻不簡單的,去除讓人眼花撩亂、步步為營的機制設計,反而為玩家造就了上乘的愉悅感受。玩過 Wordle、對 UX 有興趣的讀者別錯過囉~
[中] 嗨產品人,我們可以有一份認真的 Changelog 嗎?
軟體或 App 跳出更新通知時,我們應該很常在新功能(What’s New)欄位看到「bug fixe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這句公式的始作俑者其實是 Instagram,後來卻被巨頭們愛用多年至今,這樣寫 changelog 也開始引發一些科技人的不爽。
但大公司的「敷衍」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相對來說,新創公司和獨立開發者對待 changelog 的態度似乎就不一樣了。那麼,如果我們願意認真寫好一份 changelog,會發生什麼事?
[中] smalltown/沒技術系列 —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 SRE 工具人
SRE(網站可靠性工程師)必須了解線上服務運行時的大小事務,所以通常接觸的業務範圍比較廣泛(不然無法救火😂)。作者提到身為 SRE 雖然平常也需要寫程式,但如何選擇與整合工具用來解決問題也是重要的課題。
本文分享採購技術解決方案時可能會遇到和需要考量的事,包括問題分析、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以及如何評估 PoC 完的結果,像是社群活躍度、協助維護的人力多寡、官方的技術支援等等。那如果是要花錢購買的解決方案就會更複雜了,作者列出一些事前該釐清的細節,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中] Yuren Ju/如何梳理我的待辦事項 — 魔改子彈筆記法
安排待辦事項時,即使剛開始井然有序、卻因為放肆堆積而棄用,或者各種任務到處分散在 Email、月曆、通訊軟體跟專案軟體裡,難以整併,想必是很多人的困擾。本文作者 Yuren Ju 採用子彈筆記的概念,把 Obsidian 量身訂做成符合自己需求的形式。作者分享了他在 Obsidian 上的筆記分層結構、以及待辦事項跟筆記的寫法,並且強調每天、每月以及每年都要循環審視。
即使還沒使用 Obsidian、或已有慣用的待辦事項軟體,裡面的事務安排原則也很受用,特別推薦給常常把待辦工作清單搞到無法維護的讀者,可以嘗試看看改造自己的待辦習慣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