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45:關於產品指標設定,你該追問的 8 個問題

| |

Hola 讀者好,

設計師 Victor 蒐羅了上古時期的電腦使用者介面如全錄、Windows 跟蘋果麥金塔系統,展示了許多電腦外型照片,以及螢幕介面上的圖示、控制面板、計算機跟視窗擷圖,資料豐富目不暇給,如果可以實際操作看看就更好了(誤)。來逛逛這個網站,回溯人機互動歷史吧!

lily 🌞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67 | Podcast 基本教義派:我才不調兩倍速!(ft. 豬小草)

你都用幾倍速播放 podcast?可以接受有背景聲或是音效嗎?本集節目我們再度邀請社會學者、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黃書緯(a.k.a. 豬小草)來跟大家聊聊 podcast。號稱是基本教義派的他怎麼定義 podcast、podcast 在他的學術研究過程扮演的角色,當然還有大量的節目推薦!

豬小草會闡述自己身為 podcast 基本教義派的各種堅持,比如不能用 RSS 訂閱還算是 podcast 嗎?面對一些「不是 podcast」的聲音內容,他跟 Titan 的接受度就大不相同,而且他很堅持以一倍速收聽。又或者 podcast 這樣的媒介對於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而言,是科普的內容,還是工作流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他跟 Titan 也會聊到一些關於 podcast 生態和其他聲音內容的可能性。

[中] MH/被死線追到快瘋掉?專案規模太大?切階段的幾種方法

本文作者是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產品經理,他以手上的專案為例,分享分批交付的實際經驗。他先解釋為何 PM 要「切階段」,其目的就是要「把原本規模太大、難以精準掌握並估算資源的任務變小」,如此一來每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會較為明確,也能有成果產出。

作者進一步解釋幾種做法,並且搭配他個人經驗去分析其優缺點。例如按照功能或是重要性來切分;按照裝置切分;按照需求端交付期限切分。以最後一項來說,作者也舉了幾種做法,例如壓縮各單位的預估時間、同時作業,或是把期限也「切分」。不過作者也提醒,他分享的經驗僅限於網路產業(如網站或 app 等等),未必適用於其他產業。

[中] 陳翊翧/System design interview 的流程架構是什麼?應該要怎麼準備和進行?

資深工程師面試時會考 system design(系統設計),本文以「設計一個縮網址服務(URL shortener)」為例,分析面試時應該要注意哪些地方。文中有許多細節上的提醒,例如務必跟面試官「釐清系統的目標和需求,不要聽完 / 看完題目就直接開始解題」,假如考題出的系統是你沒經驗、沒用過的,可以請對方簡單介紹,接著要釐清功能性與非功能性的需求、確認面試官看重的項目,甚至可以一邊把面試官講過的話寫在白板上。

確認完目標之後,作者就從高階的工作開始往下分析。可以發現作者很強調在面試過程中不斷與面試官溝通,一方面確保不會做錯,二方面要展示出應徵者的溝通能力,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公司在面試工程師時很重視的環節。作者也提醒,(遠距)面試前也可以先花些時間熟悉線上白板工具,以免屆時手忙腳亂影響發揮。

[英] 每年 1500 美金買軟體吃不消,這是我的 app 斷捨離策略

每個月退訂一些軟體,一年可以省下多少錢?本文作者 Basic Apple Guy 過去很喜歡購買軟體服務。但在眾多 app 轉為訂閱制後,把價格稀釋在月費,一個月頂多 9.99 美金,看似不痛不癢,但累積起來花費還是相當驚人,每年他要花個 1,500 美金買軟體。他決定細細盤點自己的 app,希望了解自己的支出,並且評估這些 app 為自己帶來多少價值。

作者仔細盤點自己購買的數十款 iOS app,將它們依照收費模式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純訂閱型」:終止付費的同時,也立刻失去使用權如影音串流平台 Disney+,或功能嚴重受限如 Grammarly。另外兩類則是「混合型」跟「終身授權型」,這些收費模式對使用者而言有何利弊呢?而他選擇保留跟退訂哪些軟體?又省下了多少錢?來看看他的分析吧!

[英] 軟體開發能夠從長計議嗎?不是在幻想就是太天真

在軟體開發的領域,制定長期計畫是有用的嗎?在本文作者 Lucas F. Costa 眼中,長期計畫非旦沒用,而且有害。他認為,長期計畫要不太夢幻,假定沒在計畫裡的就不會發生,要不就過於天真,以為只要給足寬裕期,就能應付所有意料之外的未知事物。

任何畫押日期的計畫,都建立在三個錯誤的假設上:其一沒有什麼事情會出差錯,其二開發者對他們開發發的東西有百分百的掌握,其三產品開發人員能夠精準估算每項任務需要花多少時間。計畫再怎麼周全縝密,都不切實際,那麼他認為應該如何調整呢?

[中] Diane/關於產品指標設定,你該追問的 8 個問題

本文作者 Diane 翻譯 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ulie Zhuo 針對團隊目標管理的一連串推文,並且加上自己的理解跟經驗,整理出這篇文章。本文舉出許多琢磨「指標」的靈魂拷問,例如搞清楚 outcome 跟指標之間的關係,兩者是脫鉤了還是緊密聯繫?背後的原因又可能是什麼?

另外,若要衡量團隊成員對指標是否清楚對焦、真正理解,可以用「15 分鐘」原則檢測,在產品經理說明指標後 15 分鐘,他們還記得這個指標所為何來嗎?本文內容豐富,相當值得老是為指標苦惱的產品人參考。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Alex McCarthy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68 集——還是不想用滑鼠!🚫🐭(好用工具推薦)

星箭廣播 169 集——你今天收信了嗎?聊聊 Email 的加密、隱私與垃圾信(ft. Pomin Wu)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