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虛擬世界「綠洲」(OASIS)中,(註 1)玩家只要戴上頭戴式裝置跟手套,就可以自由進出綠洲裡的各樣場所,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想要體驗這樣的場景,或許可以先從「開會」開始。
Spatial 是一款用全像投影(holographic)舉辦虛擬會議的軟體,你可以想像成他是 VR/AR 版本的 Zoom, 在會議中你可以看到與會者的虛擬頭像(avatar)或是視訊螢幕,透過 Spatial 也可以上傳文件或是 3D 物體跟其他人共享。考慮到並非所有人都有裝置,Spatial 也不受到平台的限制,除了可以使用 Oculus Quest、HoloLens、Magic Leap 等 VR/AR 頭戴式裝置外,也提供電腦、手機使用,意味虛擬辦公將更有機會普及化。最近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緣故,不少人開始長時間待在家遠距工作,Spatial 趁勢開放了原本付費的版本免費讓大家使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 Spatial 官網上試試看,這可能是你的第一場 3D 會議。
除了遊戲,開發生產力工具能幫助 VR/AR 更普及?
過去 VR/AR 應用的場景多在娛樂、遊戲,除了科技企業像是 Microsoft,少數有 VR 新創像 Spatial 一樣開發生產力工具。科技評論家 Benedict Evans 表示,即便在 1980 年 VR 剛問世,或在 2012 年又掀起一波熱議,甚至在 2020 年爆發疫情時,VR 的銷售量沒有明顯的增加,Benedict Evans 認為,因為 VR 裝置能應用的場景有限,如果找不到娛樂、遊戲以外的應用,將維持在小眾市場。Spatial 共同創辦人 Anand Agarawala 也曾在受訪中表示,他們非常期待看見 VR/AR 怎麼改變我們現在工作、創造、合作的方式,這也成為了他們創辦 Spatial 的初衷。
我手邊沒有可支援 Spatial 的穿戴式裝置,所以就用筆電體驗看看,從註冊到進入虛擬空間過程不到十分鐘,但想要透過游標操作卻不太方便;《Engadget》記者則是戴上了 Oculus Quest 透過試玩 Spatial 順便採訪了創辦人,他提到幾個印象深刻的過程,第一是當他在虛擬辦公空間來回走動、轉頭時,說話者的聲音位置、遠近也會跟著改變,同時可以看到對方的肢體動作,另外他可以在空間裡任意拿起一項物品,感覺不像在搭建好的背景裡活動而已;《WIRED》記者實際測試後認為,Spatial 打破了一般視訊的 2D 限制,可以看到肢體語言時,感覺跟與會者拉近了距離,比起一直盯著螢幕對話更能保持專注。
真實世界中的「綠洲」你可能不陌生,Facebook 曾在 2018 年發表過 Horizon(目前還在測試階段),使用者戴上 Oculus 裝置後就能在虛擬世界中打造自己身份、環境,並透過傳送門「Telepods」穿越不同的場景,你也可以想像成 VR 版本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過去 Facebook 也曾在 2017 年打造過可以跟朋友在虛擬空間聊天的 Spaces,但功能有限,市場認為比較像是 Facebook 為了推出 Horizon 前的測試。
宣傳影片看起來很厲害,卻不禁讓人聯想到 Magic Leap
Spatial 其中一位創辦人 Anand Agarawala 曾經開發過 3D 互動式桌面 BumpTop 後來被 Google 收購,另一位創辦人 Jinha Lee 曾任職於 Samsung、Microsoft 等,兩人都是跟 3D、VR/AR 開發相關的背景。創辦於 2018 年的 Spatial 剛開始並沒有多少人認識,背後的個人投資者卻是重要的科技產業人士,其中包括麥金塔電腦開發者之一的 Andy Hertzfeld、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 Mike Krieger、社群遊戲公司 Zynga 共同創辦人 Mark Pincus 等。
Spatial 於 2018 年及 2020 年進行過兩次募資、總計 2,2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5 億元),當 Spatial 推出影片時,不少人在 Product Hunt、Hacker News 上提出質疑:會不會是 3D 合成圖?別忘了 Magic Leap 的經驗 ⋯⋯等。創辦人則回應這是真的影片,團隊花了很大的工夫拍攝 Spatial 的場景(據說是用 Microsoft’s Spectator view 擷取畫面)。
AR 新創 Magic Leap 創辦於 2010 年,在 2016 年時發表一支概念影片展示 Magic Leap 的技術,影片中暗示著即便沒有頭戴式裝置,AR 技術能讓人看見從地面一躍而起的鯨魚。Magic Leap 當時被估值 45 億美元,甚至獲得 Google、阿里巴巴、淡馬錫等投資,直到後來被媒體《The Infromation》爆料其實影片是用 3D 合成,大家才發現真實產品可能沒有影片中的效果。創辦人 Rony Abovitz 曾表示預計要賣出至少一百萬台,但在開賣的半年卻只有六千台左右。
如果開會只會用到便利貼,好像不用 Spatial?
雖然 Spatial 解決了影片真實性的問題,但還其他人認為看到同事的虛擬身份飄在半空中非常干擾會議,除非是手術、畫地圖等需要 3D 立體影像,否則只是貼便利貼、畫白版似乎還有很多工具可以選擇(譬如我們曾經介紹過的線上協作白板 Miro),雖然 Product Hunt 的創辦人 Ryan Hoover 留言表示,遠距工作將越來越頻繁,看好 Spatial 等類似的工具會將越來越多,但 Spatial 想要從原本的企業客戶也開放一般消費者免費使的能成功嗎?
Spatial 的行銷經理 Jacob Loewenstein 向《WIRED》透露,目前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企業內部的 3D 設計團隊,譬如老牌玩具公司美泰兒(Mattel),透過 Spatial 連結美國、中國兩地的設計師一起討論產品開發。大部分的人第一次接觸到 VR/AR 可能是遊戲,但未來的開發可能更多偏向企業應用,根據 VR/AR 產業組織 VR Intelligence(參與者包含 Oculus Rift、HTC Vive、Intel、Nvidia 等企業)調查報告指出,僅有 37% 的企業表示他們會繼續開發消費性 VR 產品,2018 年時有 5 成的 VR 業者表示,將開發遊戲相關的消費性產品,但到了 2019 年卻少了三分之一。文中也指出,遊戲產業帶動了早期消費性 VR 產品的成長,但近年產業卻轉而開發生產力工具,或是為企業提供服務。也許類似 Spatial 的生產力 VR/AR 工具將越來越多,如果讀者體驗過有新的想法,也歡迎跟我們分享。
除了 Spatial 之外我們過去也介紹了一些適合遠距的線上工具 >>>
【註】
- 小說 Ready Player One 設定在 2045 年,地球大部分的地區都是貧民窟,人們為了逃避現實的痛苦,大部分都投入在虛擬世界綠洲(OASIS)中尋找遊戲創辦者 James Halliday 藏起來的 Easter egg(彩蛋),第一個找到的人可以獲得 James Halliday 的財產跟遊戲主控權。
【參考資料】
Spatial raises $14M more for a holographic 3D workspace app, a VR/AR version of Zoom or Hangouts
Spatial goes free, aiming to become the Zoom of virtual collaboration
Spatial goes free, aiming to become the Zoom of virtual collaboration
You Can Now Attend VR Meetings—No Headset Required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