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外包的力量(下):那些著眼於人類生存大問題的科技樂觀派

| |

一群無可救藥的樂觀派。最上方那位就是 XPRIZE 創辦人 Peter Diamandis。(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前情提要:在上一篇中,我們介紹了 Peter Diamandis 創辦 XPRIZE 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善用群眾外包圓夢。這篇我們要來看看那些支撐 XPRIZE 的價值跟理念,以及科技樂觀派在乎的大議題…

Peter Diamandis 創辦 XPRIZE 的一項重要價值,就是創新科技能夠「賦能」(enable)個體,並讓創新的力量從中心化的老舊機構、或是因種種限制無法持續進化的環境中,再次轉移到你我身上 —— 這,即是群眾外包可貴的地方。

NASA 的停滯造就了民營航空研發的繁榮,而另一個例子則是 2010 年的「溫蒂・史密特溢油清理挑戰(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PRIZE)」。

那年英國石油公司(BP)的鑽油台爆炸,導致數十萬噸的原油流入墨西哥灣。儘管 BP 很快的在事發後幾小時內部署了四台汲油器,其他私人清油公司也加入行列,但仍無法追上漏油速度及大面積的擴散。

漏油一直是人類對海洋最劇烈的傷害之一,除了文中提及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及艾克森瓦德茲號漏油悲劇外,2018 年 1 月跟 10 月,分別也發生了在上海外海的伊朗郵輪爆炸事件、兩艘貨輪在科西嘉島外海相撞引發的漏油危機。(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根據由歐巴馬政府發起的「英國石油深水地平線漏油與海上鑽油國家理事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BP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and Offshore Drilling)」調查報告指出,在沒有足夠的誘因以及無法確保政府經費支持下,石油公司對清油技術的研發跟危機應變管理長年消極以對,不願投入「暫時」沒有必要的成本。種種因素導致清油技術在 1989 年艾克森瓦德茲號(Exxon Valdez)漏油悲劇之後,就沒有顯著的進展。

Peter Diamandis 跟他的 XPRIZE 團隊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傳統清油技術的石油回收率約是每分鐘 1,110 加侖,XPRIZE 決定提高挑戰,設定回收率每分鐘 2,500 加侖(當然還有其他條件,例如完整技術與商業規劃、對環境無負荷等等。)

XPRIZE 基金會借用美國政府位於紐澤西的 Ohmsett 溢油實驗室來進行實驗。(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有意思的是,漏油事件發生當下美國政府也立刻向大眾求救了,然而所收到的 4,000 份民間提案,絕大多數都不可行,也無法立即大規模應用。新技術需要時間研發與測試,XPRIZE 奪冠的 Elastec 公司設計出每分鐘可回收 4,670 加侖油的汲油器, 雖然是在悲劇發生一年之後,但終究為未來的溢油危機帶來新的解方。

Peter Diamandis 在另一本著作《膽大無畏》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企業長期累積下來的普遍無感,是透過競爭進行創新的完美條件。」

我想不只是企業,當整個環境都因為各種因素停滯且無感時,有感的人,就算不是掌握相當權力與資源的人,都有了「射月」(moonshot)的機會。

Elastec 公司以每分鐘回收 4,670 加侖量奪得冠軍。(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應付資源匱乏的方法,不是分薄大餅,而是創造大餅

上篇提及安薩里 X 獎的開始以及美國太空政策轉向的案例,皆說明了一件事:資源不是無窮,資源可能本身因有限而拮据,也有可能因不可掌控的外部因素而隨時被收回。

當 1996 年 Peter Diamandis 天花亂墜的對外介紹安薩里 X 獎,並宣佈 2,000 萬美金獎金時,他口袋根本沒這筆錢,也根本還沒找到願意資助這場比賽的贊助人。他憑空生出了這個比賽的想像、憑空生出了獎金的想像、憑空生出了創造資源的機會 — — 讓他自己有機會一圓小時候的夢想。

這讓我想到 2018 年正在進行中的 XPRIZE:富足水資源 X 大獎(Water Abundance XPRIZE)。該計畫的標語 — — Creating water from thin air ,在我看來是個雙關語。照字面的意思是要從空氣中製造出水,而該計畫所設定的條件即是透過 100% 可再利用之能源與技術,從空氣中萃取至少兩公升的飲用水,而且每公升的生產成本必須為兩分美金。

從空氣中萃取水分。(來源:Nine Köpfer on Unsplash

然而英語中,從 thin air 中創造東西通常指的是「無中生有」(未必有負面涵義),而我想像的是,這項比賽傳遞了一個正面的訊息:儘管資源稀缺,我們仍可以「無中生有」,就算只是空氣,也能萃取並再創資源。

「應付能源匱乏這威脅更好的方法,不是把現有的『大餅』分薄,而是想出如何製造更多『大餅』。— — — Peter Diamandis」

這或許就是 XPRIZE 欲傳達的力量:解決方法與創造力的實踐,始終來自人無窮又瘋狂的想像。只要你肯想,就有「無中生有」製造更多大餅(資源)的機會。

1997 年,在安薩里 X 獎問世後隔一年,蘋果電腦推出新形象廣告「Think Different」,向曾經徒手改變世界的「瘋子們」 — — 愛因斯坦、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等 — — 致敬。如今回頭看這些各自平行發生、不曾交會,但又在同個固執理念軌道上奮鬥的人,不禁讓人起雞皮疙瘩。

XPRIZE 基金會創辦人 Peter Diamandis。(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Visioneering:XPRIZE 的點子都從這裡來

不過,XPRIZE 的題目並不是憑空冒出來。每年群眾爭相解決的比賽題目,都來自「願景會議」(Visioneering Summit)【註 1】這個從外看可能霧裡看花,像是某種兄弟會的「菁英俱樂部」。

之所以說菁英,是因為「願景會議」常出現社會上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例如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Google 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特斯拉創辦人 Elon Musk,或是黑眼豆豆團長 Will. i. am。但由於願景會議是對外招募提案,當然也有「普羅大眾」的參與,例如《時代雜誌》的記者 Bryan Walsh ,就曾於 2014 年「潛入」這個會議裡。

這一次,他拋開記者的身份,並非要挖掘內幕、看看這些所謂的「科技慈善家」都關起們來磕什麼藥(疑?),而是以「參賽者」的角色,與在坐關心世界各類議題、但同時擁抱瘋狂想法及具有突破性思維的開創者們,一起腦力激盪,為下個 XPRIZE 進行比賽設計。

願景會議是 XPRIZE 背後的金頭腦,每年舉辦一次,吸引眾多大膽又極富創意的人齊聚一堂,拋出各種對當代與未來人類環境的想像,並試圖透過創新科技,為大家束手無策的難題尋找可行的解方。

願景會議上不分背景、地位或職業,大家腦力激盪為人類生存大問題尋找答案。(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不是只有社經地位高的「菁英」才能參加,只要你有想法都可以提案報名。例如圖片中的 Adora Svitak,她是名作者、老師,也是社會議題的倡議者。(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年初開放報名後,參賽者有一段時間準備提案,之後參加為期兩天的腦力激盪黑客松,在 5 個預設主題領域中設計比賽方法。從黑客松中脫穎而出的 10 組設計,最終會在年底進入願景會議,上台輪流 pitch,爭奪「年度 XPRIZE 設計冠軍」。冠軍點子不見得會成為下年度的 XPRIZE 題目,但會被 XPRIZE 團隊納入口袋名單。

Bryan Walsh 跟他另外兩名沒有任何科學背景的記者朋友,被賦予了解決「天災預防與應變」的任務。他們首先假設加州又發生一次大地震,但這次巨石強森也救不了,因為加州進入全面斷水斷電的邊緣狀態。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困境?他們想到的是「網路備份機制」。

他們認為,網路已是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災害後網路的連線亦直接影響了救災通訊,以及物資補給等作業,因此大家應該思考如何開發出能夠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確保網路不斷線的備份機制。

如果你也拿到相同的題目 —— 加州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預防 —— 你會怎麼做?圖為加州斷層 San Andreas Fault(來源:Michael R Perry;CC BY 2.0)

不看報紙,所以對科技感到樂觀

柯林頓總統:「你怎麼會這麼樂觀?你難道都不看報紙嗎?」

Peter Dianmandis:「我盡量不看!」

這兩篇文章花了極大篇幅介紹 XPRIZE 的起源及其背後的靈魂人物,也描述了 XPRIZE 所帶來的正向力量。但 XPRIZE 與這群樂觀科技人難道沒有需要我們停下腳步觀望、保持疑慮的地方?

或許有。在搜集相關資料的時候,我無法不去注意到相較於對創新科技的樂觀以待,Peter Diamandis 對風險、科技危險、道德與倫理等界線不成比例的關注。

柯林頓總統:「你怎麼會這麼樂觀?你難道都不看報紙嗎?」(來源: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

這不表示他完全不在乎,但或許是個性使然,Peter Diamandis 從不避諱表態自己不認同各種「末世論」、好萊塢反科技的浮誇劇情,還有媒體報導慣用的悲劇筆法(他稱美國的 CNN 為 Crisis News Network)。他向來都是以正面到不可置信的態度來面對周遭顯而易見的困難。他曾說:

「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即是現代的金礦,問題越嚴重,解決方案就越寶貴、越重要。」

他認為科技作為「中性」的工具,媒體悲觀導向的報導並沒有給閱聽大眾足夠與平衡的空間作評估。然而,在其著作《富足》中,Peter Diamandis 也描述了部分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恐怖攻擊、網路犯罪、人工智慧與失業率,並承認自己對這些威脅的討論嚴重不足。

(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lickr;CC BY 2.0

毋庸置疑的是,上述這幾項人類新面臨的生存難題,皆是肇因於新科技及新技術的崛起,而 XPRIZE 終有一天要回頭面對這些問題。

事實上,我們仔細想想,人類的歷史一直處於從科技中獲得進步、再遭受科技破壞(disrupt)的輪迴與矛盾:

抗生素的出現拯救了生命,但過度與不當的使用促成抗藥性的破壞…

醫療的進步延長了人類壽命,卻在老齡化的過程中降低國家的勞動力…

人口爆量壓垮了地球的負荷,諷刺的出現了「殖民火星」的口號…

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方便了極權政府的監控…

網路通訊成就阿拉伯之春,但生化武器及無人機的轟炸引爆了難民潮…

或許,XPRIZE 也就是試圖在為這些矛盾找到解決方法。Diamandis 認為人類最終能跟破壞性的科技共生共處,但我總覺得,在走到那步前,我們都應該思考怎樣的「共生」才是最恰當的平衡?

如果你今天參加了願景會議,你想提案什麼比賽?

最後,讀者你如果非常善良的把落落長的文章看完了,歡迎跟我們分享,如果今天是你在「願景會議」,你會有什麼樣的提案?你想解決我們人類什麼樣的生存與環境難題?你的科技解方會是什麼呢?你又會如何設計這場比賽?

我們與科技,怎樣的「共生」才是最恰當的平衡?(來源:XPRIZE Foundation 官方 Facebook)

#附錄:更多關於 Peter Diamandis 與科技樂觀派:

#註解:

【註 1 】:今年的願景會議將於 10 月 18 日至 21 日舉辦。五大挑戰領域為: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群眾外包的力量(上):資源匱乏的時代,如何從群眾外包獲得最大創新力?

ROLI:乘著黑色波浪而來的未來樂器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