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機器人是現在全球非常熱門的AI 議題之一,你可能在某些服務業的場域,比如是飯店大廳,看到一個有點可愛的機器人為客人引路,或者,你可能已經習慣去某些餐廳使用自助點餐機進行點餐。從希爾頓的「Connie」到美國 Bear Robotics 的「Servi」,這些服務型機器人正悄悄地站上客戶服務的第一線,替代某些傳統由人來做的工作。不論是在美國連鎖餐廳、歐洲飯店或長照中心,Servi 已成為解決人力短缺與提升服務效率的重要助力。
企業對它們的期待是顯而易見的,它們不會累、不會生病、不會傳染病毒,甚至可以全天候微笑工作(如果它們有臉的話)。理論上,AI 機器人,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簡直是完美的員工。然而,事情真的有我們所想的那樣美好嗎?這期我們來聊聊一個可能正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寧靜革命」。
在我們全心擁抱這個由演算法和齒輪驅動的美好新世界之前,讓我們先按下暫停鍵,回想一下,我們都曾經歷過「自助結帳機的惡夢」。理論上,自助結帳機應該讓我們免於排隊、快速結帳。但現實是,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請將商品放入袋中」、「偵測到未預期的商品」、「請等待服務人員」。我們站在機器前面,手忙腳亂,感受到背後排隊人群的無聲壓力,最後還是得尷尬地舉手,等待那位(看起來同樣疲憊的)店員來解救我們。
這就是科技的「承諾」與「現實」之間的鴻溝,而這些事實的教訓,正是我們看待服務型機器人時,必須牢記在心的第一課:如果設計和導入的方式錯誤,這些昂貴的「新奇玩意」,最終只會成為顧客和員工想要擺脫的障礙物。
AI 機器人能否全面進入服務場域,關鍵並不在於機器人是否完美無瑕,而是我們如何在這場技術整合中,找到「功能」、「人性」與「接受度」的最佳平衡點。
能解決問題才是關鍵,當新奇感退去後還剩下什麼?
讓我們面對一個現實:任何新科技的新奇感,最多只能維持六個月。當顧客不再覺得「哇,這裡有機器人!」的時候,真正決勝負的是「它到底有沒有用?」而所謂「有用」的定義,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如果一個機器人只會把本來「簡單」的事情搞砸,那它就是個失敗的設計。我們已經從自助結帳機的挫敗感中學到,零失誤和高效率,是我們對機器的「錯誤期望」。它們和人類一樣(甚至更常)會出錯。
那麼,什麼才是好的「功能」?瑞典銀行的人工智慧客服 Aida 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示範。Aida 能處理簡單的交易,但它最厲害的技能是:它能透過客戶的語氣,評估情緒。想像一下,當 Aida 偵測到你的聲音開始顫抖、提高,或充滿沮喪時,它不會傻傻地說:「對不起,我聽不懂。」它會立刻說:「我感覺到你現在很沮喪,我立刻為你轉接真人專員。」
看到了嗎?這才是頂級的AI機器人功能,它深知自己的極限。甚至,我們可以讓機器人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成為人類員工的「保鏢」。
有從事過服務業的人都知道,身在前線的員工,每天要面對很多繁瑣的任務,有時候還會遇到無理的謾罵或騷擾。如果我們能讓機器人去處理那些最單調、最重複的流程,甚至讓它們去過濾那些惡意或辱罵性的客戶,這將會貢獻出很大的價值。因為,先讓機器人成為我們的第一道防線,我們才能安心地在第一線之後,展現出人類真正的價值:同理心與創造力。
我們要AI所具備的「人性」究竟是什麼
好,假設機器人的功能強大,也很「聰明」不會惹毛顧客,那接下來的這關,恐怕在短時間內很難突破,那就是「溫度」。整個客戶服務的核心,就是人際關係。而我們渴望所感受到的服務是「帶著微笑的服務」,這就是為什麼讓 AI具備「類人性」是很重要的設計。
從國外的一些有趣的研究來看,當你告訴顧客,眼前這台服務你的這台機器人名字叫「Jennifer」時,顧客的滿意度會顯著提高。而更有趣的是,當「Jennifer」出錯時(例如送錯飲料),顧客對它的容忍度,還會高出一台沒有名字的機器人。
這是為什麼?因為「Jennifer」這個名字,讓我們不自覺地將它「擬人化」了。我們會想:「喔,她剛上任,還在培訓中」、「她是新來的」,因此,我們不會對「一台機器人」生氣,反而會對「一個正在學習的新人」展現出耐心。
這告訴我們什麼?顧客需要的是「被感知到的情感」,而不是「視覺上的逼真」。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那些長得不像是人的機器人,能夠深受好感的原因。它沒有五官、沒有手腳,只會發出嗶嗶聲,但我們卻能從它的聲音和動作中「感受」到它的急躁、忠誠與勇敢。
相反地,如果一個機器人做得「太像人」,然後又披著不自然的皮膚,展現出僵硬的微笑,這反而會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這就是知名的「恐怖谷效應」。所以,我們並不需要一個看起來像電影魔鬼終結者裡的恐怖複製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引發我們同理心的「夥伴」。
機器人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與是「人」的整合
即便擁有了功能完美、設計絕佳的機器人,仍然會面臨一道關卡:「人」的接受度。
首先,是我們的顧客。我們得承認,不是每個人都對新科技感到自在。有研究顯示,年輕男性消費者最願意嘗試,但你能想像一位 80 歲的老人,在無真人協助下,對著一台機器辦理複雜的飯店入住手續嗎?這恐怕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導入機器人的黃金準則,就是「絕對不能移除人工服務的選項」。機器人應該是一個「選項」,而不是「強迫」全面接受,至少目前是這樣。我們必須提供給人類有選擇的權利,讓顧客自己決定,他今天想要透過機器人的協助快速搞定,還是想和真人聊聊天。而在接受機器人服務時,還必須要有友善的人類員工在旁,隨時準備笑著接手。
其次,要考慮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真人員工。想像一下,你在一個職位上兢兢業業服務了十年,某天上班,經理指著一個閃著藍光的新機器人,對你說:「來,認識一下你的新同事。」,那時,在你心裡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什麼?十之八九是:「它是不是要來搶我的工作?」這種焦慮是真實的,而且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如果經理不能妥善處理這種焦慮,只會帶來員工消極抵抗,或是導致離職的結果。
這就是考驗「管理智慧」的時刻。經理人的溝通,不能只是一封冰冷的公告信。他必須清晰地、不斷地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公司引進機器人,不是為了『取代』你,而是為了『支援』你。」,「它的目標,是成為你的『助理同事』。你討厭做的那些報表、盤點、重複性的問答,通通交給它。你去做那些只有人類能做到的、最有價值的事,比如與顧客建立關係、去解決複雜的問題、去對顧客提供有溫度的關懷等等。」
對於引進機器人的企業來說,可能還應該要設立獎勵計畫,鼓勵員工學習如何「與機器人共事」,讓他們成為「機器人訓練師」,而不是「被機器人淘汰的人」。
人機共舞,輸出最溫暖的服務
服務業的未來,既不完全屬於高效的機器,也不可能退回純粹的人力時代。「人機共舞」必然是一種未來會發生的結果。企業若只著迷於自動化的新奇與效率,而忽視「人性」的微妙平衡,以及可能會帶給顧客的挫敗感,或是,沒有能夠妥善處理顧客與員工的「焦慮」,那麼企業最終將會發現,這筆昂貴投資的代價,只會換來空蕩蕩的服務台,以及流失的顧客與員工。
因為,AI機器人的真正成功,是在於運用科技來「支援」並「保護」人類,而不是試圖「取代」人類。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