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30:提升程式可讀性的技巧|東西方產品團隊的差異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編輯一樣好奇,月球表面的全貌為何?

最近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就利用過去阿波羅計畫以及近期的幾項月球衛星的計畫所蒐集到的資料,生成出一幅完整的月球地貌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入看看!

by 希望有生之年能造訪月球跟火星的 Matt
[中] 曾被 Slack 收購但以失敗收場,螢幕協作服務 Screen 要捲土重來

無論是常常跟同事 pair programming 的工程師、要與業主線上討論設計稿的設計師等透過共享螢幕同步討論、修改內容的知識工作者,好的螢幕協作服務能大幅減少協作過程中的障礙與困擾,尤其在最近不少人開始採行遠距工作的期間。

螢幕協作服務 Screen 提供低延遲的使用體驗並支援多元的溝通形式。讓與會者能透過不同方式,在螢幕上表達他們的建議與想法。而曾被 Slack 收購、但以失敗收場的 Screen 的創辦人 Jahanzeb Sherwani,也從這次的失敗經驗中得出了給創業者的四點教訓。
[中] Miro:跟真的白板一樣好用的線上協作工具

不少團隊在進行衝刺計畫會議(sprint planning meeting)時,會將許多便利貼黏在白板上,但會議紀錄如果只有拍照,沒有將內容數位化,不但難以搜尋也很難再繼續編輯。線上共享白板 Miro 讓遠距團隊像在一張無限大的白板前共同發想,可以黏便利貼、畫樹狀圖、做看板管理,還可以多人視訊通話。

Miro 另一個優勢在於流暢感,能新增許多擴充功能,即便專案不斷新增,縮放也沒有因此延遲,搭配 iPad 跟觸控筆使用時更有接近實體白板的操作感。
[英] RWD 一詞的創造者,談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的不足之處

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的誕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為了解決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因為相關文件、規範與管理機制的不足,而導致產品的介面與設計上會發生「不一致」(inconsistent)的問題。但發明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這詞彙的獨立網頁設計師 Ethan Marcotte 卻認為,「設計系統」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產品開發的「不一致」問題。

Ethan Marcotte 在文中討論到,他從與多個產品團隊合作的經驗中,發現設計系統的幾點不足之處,並建議團隊在建立設計系統之時,要盡量避免憑空發想出一套設計系統後,由上而下地要求團隊成員遵循規範;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讓設計系統奠基於團隊既有的開發模式,讓設計系統與產品開發的流程能相輔相成。
[podcast] 星箭廣播EP53|他們在這裡演練征服世界的計畫:Y Combinator 與 Paul Graham 的故事

本集《星箭廣播》再度邀請到特別來賓程希瑾(cjin),這次我們要跟大家聊聊鼎鼎大名的 Y Combinator,還有共同創辦人 Paul Graham 的故事。Cjin 與 Titan 會談到一本書《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 Silicon Valley’s Most Exclusive School for Startups》,寫的正是 YC 協助一批新創公司「加速」的一段故事。

Paul Graham 有「創業教父」之稱,他在 2005 年創辦的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至今已「催化」過無數新創公司。YC 每年會分兩梯次篩選新創團隊加入為期三個月的加速器計畫,創業者們會在 Demo Day 進行為時兩分鐘的簡報,說服潛在投資者他們的公司有能力改變世界。
[英] iRobot CEO 回首創業三十年:與打造機器人相比,找出商業模式才是最難的事

著名機器人公司 iRobot 的創辦人暨 CEO Colin Angle,最近在他的 LinkedIn 頁面上分享,從創辦 iRobot 這間公司的三十年經驗裡他所學到的事情。原文標題〈打造一台太空車、把它送去月球、賣出電影版權〉,其實是 iRobot 初創業時的商業模式。當然,這商業模式並不成功,Angle 在文中也詳列出他們嘗試過的 14 種失敗的商業模式。

雖然 iRobot 是經過多次冒險與失敗之後,才找出最有效的商業模式之一:掃地機器人 Roomba,但 Angle 也強調,在冒險的同時也必須管理風險(managing risk),他認為這也是 iRobot 能維持三十年的一大關鍵。他也在文中分享到 iRobot 在過去這段期間管理風險的心法。
[中] Ashley/東西方的產品團隊有什麼差異?讓待過騰訊和 Spotify 的產品經理告訴你!
亞洲跟歐美公司的產品開發有哪些差異?本篇作者 Ashley 曾任職過騰訊,目前在 Spotify 擔任產品經理,她在這篇文章中提到在產品開發的流程中,技術(tech)、設計(design)、產品(product)這三種職位及責任,在東西方的公司有哪些差異?

以產品經理為例,在亞洲文化中,因為負責的界線較模糊,所以幾乎所有事情都要處理,比較辛苦卻可以受到多方訓練;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產品方向和策略。作者最後也提醒,在不一樣的團隊、公司文化可能會有差異,個人經驗不是標準答案,建議求職前還是要多了解公司文化跟價值。
[podcast] 一探 Instagram 兩位創辦人被迫離開的幕後故事

科技媒體《The Verge》主跑矽谷新聞的記者 Casey Newton,最近在他們的 podcast 節目《The Vergecast》訪問到《彭博商業周刊》的科技記者 Sarah Frier,她同時是《No Filter》這部深入記述 Instagram 發展故事的新書的作者。

在節目中,他們聊到了幾個 Instagram 重大事件的幕後故事以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像是之所以選擇把公司賣給 Facebook 而不賣給 Twitter 的真正原因、而 Instagram 與 Facebook 之間在公司文化上的頻繁衝突,以及 Facebook 對「子公司」Instagram 既合作又競爭的不平等關係,又如何致使兩位創辦人決定在 2018 年閃電離職。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可以透過常用的 podcast 播放器直接訂閱!
[中] Nic Lin/如何提升你的程式可讀性之實務技巧

有參與過軟體開發的讀者朋友想必都清楚,程式可讀性的高低將大幅影響程式的開發效率與品質。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提升程式的可讀性呢?開發者 Nic Lin 在這一系列的三篇文章中,從他個人以及與他人合作的開發經驗中,歸納出他認為能有效提升程式可讀性的實務技巧。

在編輯推薦的這一篇,Nic 會透過程式碼的實例說明在觀念、命名、流程與註解這四個面向,開發者可以怎麼提升程式可讀性。其中編輯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他提到在設想程式邏輯時,可以用「填克漏字」的方式來增加可讀性,也就是在寫一個功能之前,先思考程式碼要長怎樣才會好讀,然後再去定義實作方法。


.

Previous

《星箭廣播》54 集——數位極簡主義:來場科技大掃除吧!

《星箭廣播》55 集——懶人包很好用,然後呢?聊聊政府在網路上「說話」的方式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