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es every website landing page look like this now? pic.twitter.com/V4id2BwQco
— Mitchell Wakefield 🦧 (@wakefield00) February 15, 2021
最近幾年,你有發現某一種插畫風格在科技巨頭和小型新創公司的網站蔓延開來嗎?通常是以色彩鮮豔、幾何圖形和四肢不成比例的人物為主的插畫,這些角色可能是在和家人視訊通話、或是一群工程師在打造 app 等等。現在隨意點開 SaaS 服務甚至是媒體報導,「撞衫」機率一點都不低,儼然成為產品行銷頁面和 UI 插畫風格的首選。
而這種插畫風格,已經普遍到必須為它取個名字—— Corporate Memphis。
目前 Corporate Memphis 的定義並沒有完全明確的共識,不過綜合各方論述,大概不脫這幾個元素:
- 四肢與軀幹不成比例的扁平(flat)人物
- 膚色明亮多彩,不具明顯的種族特徵
回顧 2015-2016 年插畫的流行趨勢,多以結構化、封閉式的線條藝術、受包浩斯(Bauhaus)啟發的向量幾何和 3D 設計為主;到了 2018 年,主調轉為豐富多彩的人物角色,而且更具敘事性。也是在這一年吸引到音樂人兼科技作家 Claire L. Evans 開始關注,她開始蒐羅科技圈的插畫案例,舉凡 Buffer、Airbnb、Lyft、Spotify、Airtable、Salesforce、Evernote 都名列其中,資料庫逐年擴充,越來越多網友加入「蒐證」行列。
不過,Corporate Memphis 的命名人則是廣告創意製作人 Mike Merrill,他的靈感源於 1980 年代誕生於義大利的 Memphis Design Group 創造的設計風格。1 在廣告圈的這幾年間,他觀察規模小的公司為了讓自己看起来老成、已經 IPO 的公司一來圖方便,二來打安全牌,都有志一同選擇 Corporate Memphis 傳達品牌價值或展現產品特點。
Corporate Memphis 是怎麼從星星之火開始燎原的?
can a designer please explain this trend to me? pic.twitter.com/GbfFfgqdBh
— Jimmy Daly (@jimmy_daly) June 4, 2019
2019 年開始,陸續有人點出 Corporate Memphis 的燎原趨勢,究竟從何而起倒是沒有唯一解,只能說大約是 2017 年燃起了第一批火苗,最常見的源頭有兩個,也都和大科技公司脫不了關係。
當時,插畫家兼設計師 Alice Lee 為 Slack 打造新的插圖和語音圖庫,當中 40 多幅插圖被認為是起源之一。她坦言自此之後常接到發案都是希望她重現其他案子的作品,也發現 2017 年後 Corporate Memphis 這種插畫風格確實在科技圈蔚為流行。
其實 Alice Lee 並不覺得這本身是件壞事,「不過我相信要打造獨特、嶄新且有影響力的插圖風格,很重要的是要有目標、有步驟的去執行。」她進一步解釋,一套插圖的誕生仰賴團隊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而她身為前 Dropbox 產品設計師,也特別點出設計插圖系統時更需要考量如何套用、符合各種使用情境,「就像去找到一幅拼圖的邊角」。2
說完 Slack,另一個可能的源頭則是 Facebook。他們當年也找上設計公司 Buck 打造全新插圖和動畫系統「Alegria」,特色是扁平、極簡風格的人物角色,巨大的四肢和軀幹不成比例,皮膚為明亮的淡藍色、粉紅色或綠色,這些人物有的在運動或跳舞,也有的在畫圖或擁抱。一眼看去,你應該更能直接感受到 Alegria 幾乎是 Corporate Memphis 的縮影。
Alegria 是西班牙語「歡樂」的意思,參與該專案的前 Buck 資深藝術總監 Xoana Herrera 解釋當時的設計概念,是想藉此傳達出在人群之間的歡樂氛圍和連結感。而且,開發 Alegria 的過程中確實為了「可被複製」而特意調整過,起初是為了直觀,但後來就變成更容易複製和呈現的樣子。有趣的是 Buck 還在官網強調「雖然有很多模仿者,但 Alegria 只有一個。」(There’s many imitators, but there’s only one Alegria.)
Corporate Memphis 蓋起的「科技烏托邦」
羅德島設計學院插畫教授 Fred Lynch 直指 Corporate Memphis 這種「美好、樂觀、多彩、無害」的規模化美學,就是從 Alegria 而起。他認為這類插圖成功展現正向的現代生活方式,「但問題是,插圖可以傳達的意涵應該是任重而道遠的,Alegria 卻只停在這裡。」
在產品設計中運用插畫可以將抽象概念轉譯的清晰易懂,也不會有文字理解的隔閡,拉近和使用者的距離。但當網站之間的插畫風格同質性越來越高,暗藏了什麼隱憂?
知名平面設計師 David Rudnick 批評, Corporate Memphis 把觀者與插圖中的物件和人物放在同一平面上,特定的色彩和缺乏縱深的視覺感受營造一個友善、平等的「科技烏托邦」,加深使用者和掌握平台的人有相同權限的印象,但現實當中科技公司的大眾形象卻顯得格格不入。也有一說是這種刻意過度簡化是有誤導性的,例如 Corporate Memphis 風格的插圖經常出現於訂閱條款或隱私協議頁面中,而錯誤的安全感會讓消費者下意識地放鬆警惕。
另外,Corporate Memphis 還使用等距透視(Isometric projection)的技巧,也就是以平面繪圖創造 出 3D 空間感,「不會像透視圖有所謂的消失點,所以也隱去了時間的流逝感。」 David Rudnick 認為,這也是 fintech 和借貸等銷售金融產品的公司特別愛用 Corporate Memphis 的原因。
大略瀏覽目前的網頁設計,隱約有著這樣「不成文規則」:採用 Corporate Memphis 為品牌插畫風格的公司多以面向消費者(to consumers, 2C)為主,所以才需要強調親切、親民和溫暖;至於像是提供企業資安服務的公司(to businesses, 2B),傳遞的價值則是可靠穩固,官網設計便不太會選擇 Corporate Memphis。
快速易上手的圖庫和軟體助燃 Corporate Memphis 越燒越旺
撰文的當下我在 Dribbble 搜尋 illustration,網頁設計的熱門(popular)結果顯示,Corporate Memphis 仍然處於主流地位。
另外我再觀察一輪入選 2021 YC Demo Day 其中 180 家新創公司,約一成的官網視覺仍以 Corporate Memphis 為基調,不能否認它的絕對優勢,才因此成為網路世界裡陰魂不散的一抹存在。
首先,因為人物有各種身形和膚色,有助品牌展現多元包容的精神,這在當今矽谷是必須妥善經營且越趨重要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讓還沒有設計師的小型新創公司和大企業能站在相對平等的起點, 選擇 Corporate Memphis 就像在產品設計中採用「預設值」,是一張不易出錯的安全牌。
而在探究 Corporate Memphis 的維度上,科技和設計是神聖而不可分割的。Adobe Illustrator 等軟體的出現,讓插畫師能快速繪製幾何形狀、調色板和筆刷效果,也成為他們的必備工具,但科技和技術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繪圖工具。有設計師提到,就像打造產品或軟體流程中常見的敏捷開發方式,套用到繪製插畫上,Corporate Memphis 便於插畫師迅以更低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應對客戶的需求。
2020 年,設計軟體 InVision 設計主管 Pablo Stanley 推出插畫圖庫 Humaaans,將人物特徵變成一個個元件,使用者透過 Figma、Sketch 等 UI 設計軟體,便能組合出各式臉孔、身形與動作,「插畫」不再是不可分拆的單一個體,而是能夠重複利用的靈活系統,而且人人都能快速上手。3
使用標準化輸出的工具也衍生新的商業模式——插圖訂閱制服務 Blush 等於是 Humaaans 的加值版,一個月花 15 美元就可以取用圖庫豐富的 Corporate Memphis 資源,並對人物動作細節再客製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在撰文的此刻,Pablo Stanley 剛發表了新工具 Doodle Ipsum,這次是針對開發者而來,輕鬆客製化 Placeholder 插圖後直接生成程式碼嵌入網頁,也可以在 no code 工具上使用。當製作插圖的門檻再次降低,或許又將加速普及 Corporate Memphis 。
歸根究底,可能還是錢的問題
最近以 15.3 億美元的身價晉升新創獨角獸的螢幕錄影工具 Loom 4的品牌總監 Stewart Scott Curran 説,大多數早期創業家都專注在產品和營收成長,對他們來說投資獨創的插圖風格冒的風險可能有點太大,也沒有時間或團隊支持;那麼,最不缺資源的科技巨頭為何也走上這條插圖標準化的路?
科技媒體《Protocol》分析,除了和矽谷的「實用美學」、重視效率的特色有關,他們採訪的幾位插畫家都認為,Corporate Memphis 在科技圈屹立不搖的主因還是公司主事者不夠重視插圖的價值。
Airbnb 產品插圖體驗設計經理 Jennifer Hom 在自家部落格中直言不諱:雖然插圖越來越受歡迎,但社會上還是缺乏插畫是一門專業的普遍認知,所以企業端會去找「喜歡繪圖的設計師、會隨手畫畫的工程師,或有基本設計經歷的自由接案者」,插圖本身並沒能獲得像其他設計一樣的資源。5
根據提倡提高產業薪資透明度的組織 Litebox 調查,Apple 支付一次 editorial web spot 約 1,000 美元;Slack 是大約 600 美元;Airbnb 支付一次網站 header 插圖設計則約 2,000 美元。即使科技公司提供的報酬也已經比《紐約時報》等媒體高出許多,但當插圖這行碰上零工經濟,更刺激市場競爭。在接案平台 Fiverr 上有數十名自由插畫家製作 Corporate Memphis 風格插圖服務的報價都低至 10 美元,甚至還有保證兩天交件和修改無限制次數,或是提供不滿意就全額退費機制。
不過,近年也有公司逐漸在內部建立起專職團隊負責產品插圖設計,像是 Cash App、Mailchimp、Dropbox、Robinhood 和 Pitch 等等。雖然願意投資相關人才的企業仍是相對少數,或許還是可以期待未來有更多品牌跟進。
比採用 Corporate Memphis 與否更重要的事
說到底,不論是圖庫元件,或是品牌賦予特定意義的延伸,插圖一直隨著公司所處階段而在這道光譜兩端移動著,但使用者或 Corporate Memphis 批評者在乎的,還是產品思維是否對齊公司的使命和願景,而不只是藉由插圖的明亮和溫暖氛圍淡化那些尖銳的質疑。
Corporate Memphis 看起來或許相似,但要說採用這種風格的公司或產品插畫設計完全沒創意也有失公允。在這樣的框架下,插畫家也嘗試伸展腿腳,把個人特色默默融入其中,所以像以 Slack 和 Facebook 來說,兩家插畫線條的流動性、調色、比例、筆觸和陰影的選擇其實都不一樣。
當然, 並非每間公司和產品團隊都有聘請專屬插畫師的預算或決策權,尤其是小型新創公司,不過資源少也有資源少的做法,設計師 Kevin McCarthy 就推薦了一些不落入 Corporate Memphis 窠臼的替代方案。例如:同樣由 Pablo Stanley 建立的圖庫 Open Peeps,不像 Humaaans 的使用率這麼高,風格更像草圖;craftwork.design 除了 Corporate Memphis,還提供 Afterclap、3DDD 和 Thursday 等風格選擇。
或是別糾結該用什麼插圖風格了,乾脆完全放棄插圖怎麼樣?像 Medium 和 Soundcloud 等網站善用字體和顏色,也創造出自成一格的品牌視覺。與其被插圖風格的選擇綁架,或許放飛自由的靈魂更能看見海闊天空。
Tried to buck this trend w/ the redesign that we launched today at https://t.co/gPtdvXY4wV
— Alex Kracov (@kracov) June 7, 2019
We used to have the same illustration style, but as a People product, we felt the need to switch to photos of real humans. The CGI backdrop helps maintain the playful, approachable vibe. pic.twitter.com/F1tLaD7pCE
資料來源:
- What is Corporate Memphis and Why is it Everywhere?
- Corporate Memphis; the design style that quietly took over the internet
- Why editorial illustrations look so similar these days
- Why is tech illustration stuck on repeat? Ask the overworked, underpaid illustrators.
- A primer on Corporate Memphis, Big Tech’s favorite design trend
- A case against Humaaans: Why illustration libraries are hurting your products brand voice.
- Don’t Worry, These Gangly-armed Cartoons Are Here to Protect You From Big Tech
- Is It Time to Move on From Big Tech’s Colorful Corporate Mascots?
- “Big Tech Corporate Artstyle” Starter Pack
-
Memphis: Then and Now 簡介 Memphis 設計風格的前世今生。創辦人 Ettore Sottsass 和同樣希望擺脫功能主義和工業設計教條的設計師主張從固有的極簡和現代主義中解放,大膽採用鮮豔的色彩和圖案。命名靈感則來自 Bob Dylan 的名曲〈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 ↩
-
我們曾經介紹過 Loom:不能即時通話、視訊的通訊軟體,卻獲紅杉、IG 創辦人投資 ,最近一輪(2021 年 5 月)募資達 1.3 億美元,在全球擁有超過 1,000 萬名用戶,包括Netflix、HubSpot、Atlassian 以及 Twitter 等知名企業。 ↩
-
Your Face Here: Creating illustration guidelines for a more inclusive visual identity ↩
(文章代表圖:BUCK)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