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59:如何在沒有資深工程師帶領的環境下訓練自己?

| |

哈囉讀者,

看電影時偶爾應該會對一兩句台詞印象深刻吧,你會不會好奇這些台詞在其他電影是不是也曾出現過呢?

Playphrase 這個網站讓你簡單實現想聽聽不同人說同一句台詞的願望,只要打入台詞,就會自動篩選出五個出現這句台詞的影片(如果想看超過五個可以贊助開發者),不用再大費周章到 YouTube 搜尋。現在就用《絕命毒師》的經典台詞「Say my name」試試看吧!

lily


.

《星箭廣播》27 集 — 重新看見一個隱形的科技世界

‣‣‣ 精彩 Podcast 回顧

科技的歷史並不像我們玩「世紀帝國」那樣總是直線往前、向上升級。《老科技的全球史》書中有個例子:台灣在 1980 年代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拆船產業,使用專門的船屋設施,拆卸的船隻超過全世界拆船量的三分之一,到了 90 年代,台灣退出該產業,後來的拆船業是由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主導,在 1995 年拆船量佔了全球的 80%,但是這批新的拆船業者是在海灘上,用最簡單的設備,由數以萬計的赤腳工人去拆船。

眼光放到我們今日習慣的數位科技,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關心是誰發明了第一部智慧型手機,甚至第一部手機是誰發明的、在哪裡被發明的,你知道的是:口袋裡的那個電腦已經大大地改變了你的生活,而且幾乎已經擴散到全球的各個角落。以使用為基礎來看科技的歷史,你會發現原本那個你所熟悉的、以發明作為時間軸線的歷史一下子被攪亂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有趣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推薦《老科技的全球史》給關心科技和創新故事的你。

[中] 廖慶麟/如何在沒有資深工程師帶領的環境下訓練自己?

一般新創公司產品開發團隊建置可能很精簡,負責某專業領域的團隊只有一位成員,甚至只是個菜鳥,作者正是這樣的工程師:他一半年前加入公司後才開始每天投入八小時 iOS 開發上,因此第一次正式擔任專案負責人時常冒出大問號:「我寫的程式碼品質好嗎?」再加上新創公司總是與時間賽跑,多重混亂的狀況下要怎麼有效率的訓練自己建立對程式碼品質的「主觀」意識呢?特別是剛踏入軟體開發領域的非本科系開發者,以及超小型新創公司菜鳥工程師(尤其是沒有資深工程師的公司)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作者提到小公司的優點是對自己的 code 掌控度很高,但缺點就是在缺乏相對完整的軟體開發流程及資深工程師的帶領下,對軟體部署流程、架構導入或效能優化…等的想像空間非常有限。所以當你沒有相同專業領域的工程師協助做 Code Review 時,廖慶麟分享了兩種方式,而他目前大量使用的則是 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在實現一個新功能前把「如何寫出一份好測試的程式碼?」放在心上,這也是他最推薦的作法。

[英] 價格頁面的 UX 設計攻略

想像一下,公司出了有著四種價格方案的商品,每種方案都針對不同的目標對象。資訊可能紛亂複雜,但必須讓使用者不必進行太多決策思考,就能一眼辨識出自己或老闆的需求,乾脆俐落地刷卡付費。身為設計師的你,會怎麼打造這個頁面呢?

作者 Vitaly Friedman 搜集了 Basecamp、Dropbox、N26 等大量軟體產品案例,歸納出幾個價格方案的設計原則:功能表格到底要放幾種功能才不會太多或太少?哪些功能才可以突顯差異性?運用不同字眼的方案也有可能打中不同族群,有些主打創意的產品則採用了不尋常的設計風格。來看看有哪些你沒想到的設計細節吧。

[英] 十種取代待辦清單的文件,讓你重新掌握職涯與人生

儘管每天都列出待辦事項、也通常都能為每件小事打勾勾,卻仍感覺停滯不前嗎?本文作者 Brie Wolfson 開發出的十種以自我為核心的紀錄文件,或許能夠幫助你擺脫這樣的泥淖。

從寫下每日「今天我學到什麼事情」、「什麼事情讓我感到驕傲」,到每月的「影響力追蹤」,每季的新聞稿,甚至每年都會擬出「Brie 的使用手冊」,她發現自己每天都比昨天更加專注、平衡,能夠更敏銳地意識到環境跟自我,也對工作流程愈來愈能掌控;更重要的是無論公司或個人職涯都因之同步成長。

想換種方式記錄生活的讀者,不妨先挑一種嘗試看看(文中提供豐富模板!)。

[中] Jayden Lin/Agile 🏈 聊聊增量,PM:需求要擠牙膏地說還是一次全講完?

產品經理向開發團隊提出需求時,應該都曾因為到底要交代多少細節,而天人交戰,提太少不完整,提得太多可能導致時程暴增。作者建議,不妨轉換思考方向--怎麼在需求溝通過程中,降低工程師的不安全感?

作者先解釋敏捷開發中「增量」的意思,包含「已整合的 (integrated)、可運行的 (running) 、已測試的 (tested) 軟體」三大要素;並且提供了三種觀察方向,PM 可就這些方向檢視是否資源分配出了問題,幫助團隊平衡開發需求的份量與節奏。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Karsten Winegeart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358:從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中,建立職涯新方向

【活動概要】NFT O2O 的串接行銷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